2011奇想之年-達拉斯小牛與Dirk Nowitzki的季後賽奪冠旅程:詰問

2011年,Dirk的生涯來到了轉折點,在此之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,幾乎都是由「外在力量」所觸發的,好比說Holger的慷慨與好奇心、好比說Nash的熱情、好比說老闆Cuban的目標感與決心,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,成為名叫Dirk Nowitzki這艘逡巡在NBA叢林裡獨木舟的槳。當他回望的時候,這趟旅程大部分是無憂無慮且充滿樂趣的,但接下來的路途將要呈現的,卻是完全不同的光景,因為或許這將是他籃球生涯裡頭一遭,他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發現自己是誰?去找出為什麼他要打球的原因?以及當他的NBA生涯終了時,他要到達什麼地方?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從今而後,每當他透過鏡子,看著眼前這位金髮藍眼的大漢,他知道在微笑的面具底下,常常掩藏著孤獨與自我懷疑,但那是存在主義式的詰問,他無法迴避,他只能選擇行動,而且那感覺,幾乎逼迫著他要立刻啟程。


加入NBA這些年來,Dirk其實已經遠遠超越了大眾對歐陸長人的期待,他成了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籃球聯盟裡的佼佼者,儘管他心裡明白,當他手裡握著那座MVP獎盃時,那簡直是不可承受之重!其他NBA球星,很樂意把MVP獎盃給放在自己的trophy room(不管是實體的房間或者是內心隱喻)裡,Kobe Bryant會把他例行賽的表現與季後賽的功績分開來看,而LeBron James也無疑會這麼做,但Dirk卻無法這樣(你看他MVP頒獎典禮上的發言就可以感覺到)。他是一個外來移民,英文不是他的母語,而籃球也不是他故鄉的主要運動,到哪裡他都是外人(或是更存在主義式的講法-異鄉人),總是必須要證明自己。從他跟Holger合作所進行的,那個準備讓Dirk Nowitzki與其他尋常歐陸長人遠遠不同的實驗開始,他就走在一條嶄新的道路上,他必須要自己去贏得許多美國球員自然而然就能獲得的尊敬與認可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NBA充滿了許多自認為能夠接下Michael Jordan衣缽的明星選手,但Dirk並不把自己給包括在其中,或許他認為自己沒有那樣的權利?又或許那是源自於他的謙遜,因為遠渡重洋到NBA打球是個太遙遠的夢想,而他只要能在這裡站穩腳步,可以證明自己的實力,可以養家餬口,那其實就夠了。2006-07年球季例行賽MVP頒獎典禮令他感到不自在,也充滿了對球迷的愧疚感,他最後把獎盃送給了他那遠在德國的父母,因為他覺得他的父母會比他本人還要更珍視那座獎盃……


那個暑假Nowitzki和Holger一起在澳洲待了五個星期,他們開著吉普車,像對拓荒者般在澳洲大陸漫遊,他們在雪梨歌劇院聽貝多芬,在澳洲內陸健行,在大堡礁航行與浮潛,甚至還跨洋到紐西蘭旅遊,他們在海灘租了一間房子,喝威士忌,讀德文書,Dirk留著一頭亂髮與大鬍子,不論他走到哪裡,都沒有人認出他來……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Don Nelson是當初把Dirk Nowitzki帶進NBA的伯樂,而他也是在2007年季後賽帶給Dirk無比挫折的金洲勇士隊的總教練。在那個系列賽中,他徹底讓Nowitzki離開舒適圈,甚至讓Dirk產生一種”生涯到目前為止到底都做了什麼?”的無奈感。正所謂「存在先於本質」,這是存在主義簡短的名言,也可說是Dirk Nowitzki境況的描述,而我想可能也就是這些這麼多年來讓小牛隊在季後賽面臨的挫敗,讓Dirk手上各抓著一個重磅的啞鈴,現在他擁有兩個選擇,決定權在他身上,他可以選擇把手張開,讓啞鈴掉落地面,也可以選擇舉起它們……

在商業活動曝光上,Dirk Nowitzki能免則免,他也持續將自己在季後賽出場的額外收入分享給小牛隊的職員,但對於Holger的訓練方式,他則是更加投入。到了生涯這個階段,他身體也有了許多的傷勢,好比說腳踝,他扭傷了無數次(他的隊友還因此開玩笑說:德國製造好車,但沒有製造好腳踝),Dirk每次扭傷後都能把一堆冰袋給帶回家,而隔天練習(或比賽)他照常會上場,不過那感覺會相當難受,畢竟腳踝每轉動一次,受傷的韌帶就會跟著再被撕扯一次,Dirk帶著傷勢,強迫似地逼自己更常進入禁區低位單打,就像美國傳統籃球長人那般進攻籃框。

這不禁讓人感覺,所有的失望和痛苦,正在加深Dirk Nowitzki對球賽的理解,與對最終冠軍的渴望,或許就是這次,他喃喃地告訴自己,他就能離開洞穴,見得遠方盡頭的光了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