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可能的新職業聯盟及SBL》臺灣籃球之福,還是禍呢?

可能成立的新聯盟消息

有關於現在的台灣最高層級籃球,從最近所聽到的消息,就是屬於台灣的職業籃球可能真的要成立了,名稱還沒有具體設定,而新加入的成員可能是新竹的科技公司為主的球隊。

當然這個消息指出,這支球隊不只是說說而已,連資金都到位了,新的職業聯盟成立的機會又大了非常之多。

目前推薦是富邦、寶島夢想家、璞園、新竹總共4支隊伍,好像可以變成一個聯盟舉行比賽,在我知道的消息裡面,似乎還有一個跟籃協關係也不錯的科技公司想加入一隊。





各界反應

在新聯盟的消息出來後,接著看到籃協端,發出了不少消息,簡單說就是擔心台灣的籃球分裂。

而在看戲的民眾來看,大部分覺得這是增加台灣的最高層級籃球舞台。



台灣的市場能撐起新職業聯盟嗎?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根據我目前所設設及分析的數據來說,台灣可以撐起來的隊伍數量,在主客場制的賽制之下,要能夠獲利最多不能超過5支隊伍。

我分析的內容認為,台灣的票房現在最佳可以上看1億/年(5個主場,共100場賽事,票價200,每場平均人數5000人),轉播權利金最多就是1.2億年(SBL過往最高是5600萬/年),而周邊再賺個毛利2000萬/年,這樣總共的市場份額是2.4億。

加上聯盟運營所需之費用,就當成是一支隊伍的花費。

2.4億分成6份,每一份就是4000萬。

而一支球隊需要4000萬去跑(薪資至少2000萬/年,行銷至少1000萬/年,其他開銷1000萬/年),那麼台灣的市場2.4億,就是可以養5支球隊+1個聯盟,在平均的情況下,大家都能達到球隊收支平衡。

球隊當然不一定要完全賺錢才能存活,球隊有可能可以為企業帶來行銷上的效益,比如說球隊與公司形象、服務或產品結合行銷或是公益活動,能帶來的曝光比1000萬的廣告費來得有效益時,那麼球隊就至少還有額外1000萬的效益。

所以我們這裡指的是健康情況,每支球隊的吸引力差不多,就是這個容量。

如果台灣能有更多的主場能維持每場5000觀眾,那麼假設就會再上昇一些,但目前台灣的實際能維持5個就應該是可以被稱為「榮景」了,並非是一個很好達成的目標,另外,要經營主場也是需要時間的,每個企業經營的效果不會都和富邦、寶島夢想家一樣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參與的球隊一定要去思考,球隊對我的企業本身還有其他綜效、行銷效益等多重價值,比較可以長久經營。



SBL生存受到威脅

講完了新聯盟,回頭來看SBL,現存的5支球隊,若是有璞園跑去新的聯盟,那麼對SBL的影響就會極大,因為過去璞園是SBL內最具票房吸引力的球隊。

另外,如果新職業聯盟成立並開打,市場上同時總共有8至9支球隊,在上述的假設之下,可能只會有前幾個球隊在前三年可能打平,那個可能性通常不會出現在SBL,在自由度的吸引力差距會日漸增加,長期會認為SBL有可能會朝向社會甲組進行。

如果新的職業聯盟成立,並且已經準備好各項細節,在開打的過程中進步得足夠快速,新加入SBL的球隊根據舊規,可能首年就要花到1億,而進入新的職業聯盟,卻只要半數不到的費用,並且有全新的品牌及主場經營,在不大幅改制的情況下(主場、行銷、專業經營人),實在想不到SBL可以成長的地方。

似乎只有新的聯盟成立不起來時,SBL才得已喘息。